
- …

- …


莲洲黄酒唐与宋
黄酒文化
黄酒,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,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,而是一种文化象征,即酒神精神的象征。黄酒源于中国,和啤酒、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。曹操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”、陶潜“欲言无余和,挥杯劝孤影”、“李白斗酒诗百篇” 中所说的都是黄酒。
黄酒的起源
《湖湘文库 · 酒篇》认为中国人最早使用谷物酿的酒应该是 3000余年前湖南的酃酒。《后汉书》中有“酃湖周回三里,取湖水为酒,酒极甘美”之句,可见酃酒本质仍然为曲法酿酒,只是取水在酃湖罢了,倒也谈不上太过于特别。不过巧合的是武丁时期距今差不多也是 3000年上下,那黄酒从何而起就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答案,即殷商中期左右。
商代盛酒器三角垂纹铜壶
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黄酒
自古以来,中国的酒和诗词、小说、书画、民俗就密不可分。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《诗经》,其中与酒有关的就达 50 篇,如描绘宾宴的《小雅 · 宾之初筵》,写民俗的《国风 · 豳风 · 七月》,表现力极强的《大雅 · 既醉》。
古人宾宴饮酒画像
先秦时期的楚国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饮酒之风盛行,使得楚辞中有大量饮酒的描写,如屈原在《招魂》中写道:“瑶浆蜜勺,实羽觞些。挫糟冻饮,酎清凉些。华酌既陈,有琼浆些。”其中更为大家所熟悉的是《渔父》一词中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”之句。
如果先唐时期文人饮酒只是寄酒为迹,那么从唐代开始,文人嗜酒如命,由此也诞生了很多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。李白现存的 1050 首诗中,仅涉及酒的就达到170 多首,其中不乏千古名句,如“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”“玳瑁筵中怀里醉,芙蓉帐底奈君何”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“兰陵美酒郁金香,玉碗盛来琥珀光”等。看来杜甫说“李白斗酒诗百篇,长安市上酒家眠”也非全然吹嘘,而晚唐诗人皮日休则在《七爱诗 · 李翰林》中直言李白乃酒星下凡,“吾爱李太白,身是酒星魄”。
黄酒文化是一种养生文化
黄酒工艺独特,技艺精湛,纯粮酿造,使黄酒在生产过程中保留了发酵的各种有益成分,如维生素、矿物质、酯类、酸类等,易被人体吸收,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作用。
黄帝内经记载,黄酒有健脾、保胃之功效。据科学分析:黄酒内含有多种氨基酸,尤其是人体必需而自身又不能合成的,只能从食物中摄取的赖氨酸等,含量十分丰富,还有以琥珀酸为主的有机酸近十种和多种维生素。
每天晚上坚持喝少量的黄酒,不但是可以舒筋活血,美容养颜,而且对于胃寒的人起到暖胃的功效,黄酒中是含有氨基酸,微量元素等,是一种非常好的保健酒。
莲洲黄酒
手工冬酿原酒的酿造工艺
古先秦《考工记》有言“天有时、地有气、材有美、工有巧”、“合此四者,然而可以为良”、“材美工巧,然而不良,则不时不得地气也”。
善元泰手工冬酿原酒酿造季节选择在每年立冬到次年立春,一冬一酿,低温长时间发酵,使其味最真、最醇、最美。绍兴作用自然形成且独一无二的鉴湖水,为黄酒酿造提供了优质的酒之血。
善元泰酒坊
善元泰酒坊,创始于1880年清光绪年间靠着好质量,口味佳的黄酒,深受顾客欢迎。诚信经营的信念被一辈辈传下来,到民国年间,年产已经破千缸,并且在酿造过程中,改进了黄酒配方,独创了著名的善酿酒”和“元红酒”。目前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,而如今,由唐宋酒业的朱清尧先生,接受这块经历了一百多年风雨的金字招牌开始往日的辉煌!
陈列于中国黄酒博物馆的善元泰酒坊坊单
莲洲黄酒制作工艺
浸渍→蒸煮→摊冷→落缸→开耙→压榨→煎酒→包装
浸米:将米浸泡在水中,促进淀粉的水解,从而保证糖化发酵的正常进行。同时通过细菌和酸化菌的自然作用使米浆水达到一定的酸度,使酵母繁殖发酵旺盛。浸米一般在每年的低温环境下进行,这样小米不容易变质,且没有蚊虫干扰,可以避免黄酒沾染蚊虫变质。
蒸饭:将浸米蒸煮,使淀粉受热吸水糊化,有利于酵母菌的生长和易受淀粉酶的作用。一般蒸煮至饭粒疏松不糊,外硬内软,内无白心,透而不烂,没有团块,成熟均匀一致即可。
晾饭:即为冷却过程,迅速把蒸熟后米饭的温度降低到适合微生物发酵繁殖的温度。
落缸发酵:在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,将糖分转化为酒精,同时产生很多复杂风味物质的过程。
开耙:即把木耙伸入罐内进行搅拌,因为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和 CO2,容易抑制酵母菌作用,导致发酵中止,因此要及时开耙,能有效调节发酵温度,同时能适当供氧,增加发酵活力。一般发酵温度达到 33℃ 就要进行开耙冷却。
坛发酵:这时主发酵过程已结束,发酵转为后发酵阶段,在室温 13-18℃ 下静置 20 天左右。
煎酒:就是灭菌的意思。主要目的有:利于黄酒的生物稳定性;促使酒中蛋白质及其他胶体等热凝物凝固而使色泽清亮,从而提高黄酒的非生物稳定性;使醛类等不良成分挥发;促进黄酒的老熟,消除生旧酒的杂味以改善酒质。
包装:将煎酒后的黄酒趁热装入瓶中或罐中,后面即可上市销售。
莲洲黄酒唐与宋
品名:莲洲黄酒(传统型黄酒)
原料:水、糯米、小麦、食品添加剂(焦糖色)
总糖(以葡萄糖计):15.1-40.0(g/L)
酒精度:15.0%vo
净含量:500mL
保质期:60个月
产品类型:半干型黄酒
唐:2006年份冬酿手工黄酒
宋:2011年份冬酿手工黄酒
贮存条件:请存放于阴凉通风干燥处,不得倒置。(开封即食)少量沉淀属正常现象,饮用无妨。
莲洲黄酒口感丰富
酸味,酸有增加浓厚味及降低甜味的作用;
甜味,制作工艺中米和麦曲经酶的水解所产生的以葡萄糖、麦芽糖等为主的糖类有八九种;
苦味,恰到好处的苦味使口感清爽,给酒液带来一种特殊的风味;
鲜味,鲜味是黄酒所特有的,很受饮者欢迎,而绍兴黄酒的鲜味会比其他黄酒更为明显;
辛味,辛味不是饮者所追求的口味,但却是绍兴黄酒中不可缺少的一味;
涩味,适当的涩味能使酒液更有浓厚的柔和感。
以上的6种味道相互制约、相互影响,和谐融洽的形成了绍兴黄酒不同寻常的色、香、味。绍兴黄酒的澄黄清亮、醇厚甘甜、馥郁芬芳的色泽香味令人赞叹。
莲洲黄酒品评步骤
倒酒:将酒注入酒杯的三分之二或五分之二;
举杯:在充分的光线下进行,先看颜色,再看浊度;
三闻:一闻静止时的芳香;二闻摇动之后,想起的和谐精细程度;三闻异杂气味,远近左右动静辨别,直到确定位置;
品味:主要用口腔和舌喉等触觉器官来完成;
回味:当体会充分时,便可将酒咽下,接着便会从喉部冒出一种香味,经鼻腔或口腔喷出,这就是常说的回味。
莲洲黄酒配餐
在中国,黄酒和大闸蟹是公认的绝配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“蟹肉味咸性寒,所以传统之经典是以中性温补黄酒配之。”吃大闸蟹配以黄酒,大概是最经典且不会出错的搭配了。这对“灵魂伴侣”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赞誉,诗仙李白以黄酒配蟹,兴到浓处更是赋诗赞道“蟹螯即金液,糟丘是蓬莱。且须饮美酒,乘月醉高台。”
黄酒中富含氨基酸和酯类物质,其中的酒精还可以去除大闸蟹腥味,达到增鲜的效果。从健康的角度来看大闸蟹味美但性寒,而黄酒性温,两者搭配温寒相抵,相互中和,故而,大闸蟹与黄酒被称为灵魂伴侣”
饮用场景
莲洲黄酒,唐宋为元素,秉承传统酿造绍兴地道黄酒。
唐,即2006年份冬酿手工黄酒;
宋;即2011年份冬酿手工黄酒。
两款不同年份的15%vol半干型黄酒。选用优质糯米为原粮,配以鉴湖水融汇成血,坚持一冬一酿,手工酿制醇香馥郁。优质黄酒,色泽琥珀,口感柔雅,酒性温和,宜慢慢品,方能品味其曼妙滋味。
适合商务家用宴请,亦或礼献、或自饮、或小聚。宜配美食

关于我们
云酒仓
酒水供应链
爆品开发
咨询服务
企业转型
联系我们
021-60957251
VM@vin-maison.com
© 2022. Proudly built with Strikingly.